我是一块砖,确切地说,是煤基固废混凝土砌块,来自常村煤矿新型墙体材料厂。我比大家印象里的红砖“个头”高许多,“体重”五十斤左右,青灰色的外表透露着“低调”“稳重”与“优雅”。作为建筑材料,良好的抗压性能和较高的强度是我的靓丽名片,在常村煤矿2106工作面的密闭墙和风门到处能看到我的身影,砌筑效率高,也让我走出矿门,收获高河能源公司、上庄煤业公司等6家兄弟单位的订单。
跟大多数环保建材一样,我的起点并不高,我的内在七成都是废炉渣。利用废炉渣制作建筑材料,不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,也开启了如何让废炉渣在内的煤化工产业固废由“包袱”变“财富”的新路径。
如果说砌块是做出来的“馒头”,那么集团180项目气化炉渣、自主研发外加剂和水泥就是“面粉”。我的成功诞生就离不开“面粉”的科学配比、成型和养护等精益求精的工艺流程。有着材料加工工程研究生背景的王菲,带着他的研发团队小心翼翼地将三块十厘米见方的标准试验块,从双开门冰箱大小的养护箱中取出,放入文件柜大小的压力试验机内,经过养护后的标准试验块将在这里进行最终的压力和强度测试,废炉渣做的砌块到底能不能用,强度能不能达到甚至超过生产要求,都将在这一刻得到验证。随着压力试验机连接的电脑上一列列期待的数值出现,王菲和助手舒展开眉头,深深出了一口气,相视一笑,将数据记录下来。“传统的料石并非不可替代,这里面有七成以上材料完全可以用集团180项目固废替代,这是提升资源重复利用率、推动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极具意义的探索,一旦做好了,完全可以实现180项目固废‘零排放’!”作为新型墙体材料厂的厂长,王菲充满信心地说。
这之后的数月,我就开始了量产。那一年我累计生产了16万块,“落户”到常村煤矿、高河能源、李村煤矿等单位,尤其在高河能源率先实现了对传统料石的完全取代,随着进尺的推进,各单位的用量呈几何倍数增长,用量最多时,仅高河能源一年就能消耗30万块,180项目实现了固废高值化利用、节省了固废处置费、降低了环境污染,同时减少了砂石等天然材料的浪费、节省了环境资源。去年,我就消耗了炉渣固废近4200吨,增收267万元,创利63万元。
当然,如果你看腻了青灰色美感不够的砌块,想要换种砖体装饰和铺贴空间,那砖雕或许是不错的选择。另外,新上线的“胶轮车专用铺路石”是我们兄弟里的“新秀”,最大的优点是能干铺方便控制地面平整度,可重复使用降低生产成本,井上局部试铺已经结束,下一步将在井下推广。
产业化、高值化是固废综合利用的关键。去年以来,新型墙体材料厂联合生产技术管理中心、硕博工作室持续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,除了煤基固废混凝土砌块外,还研发、运用“新型煤基固废沿空留巷充填材料”。该矿在完成地面材料参数试验后,已于今年3月初,正式在该矿2106工作面开展现场充填试验。经过多轮验证,新型充填材料力学参数完全达到井下支护需求,目前,煤基固废沿空留巷充填材料进入了连续化充注试验阶段,已连续化充注1980吨,已经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,今后将成为新型墙体材料厂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“世间无废物,点‘石’可成‘金’。废与不废,不在物,在于人,在于理念。”现在煤基固废混凝土已经大量应用在井下的风门、密闭墙、社区广场砖、沿空留巷充填柔模包等场景,新型墙体材料厂也向绿色矿用建材产业转型迈进了一大步。伴随着全矿推进绿色开采技术应用,落实能耗双控措施,加快绿色建材产品研发等系列举措,绿色也成为了常村煤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。
(文/图 李晓红 盖飞)
责任编辑:郝佳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