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潞安化工集团网站 时间:2024-10-10 09:17:50
一九六四年七月,我毕业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(今为河北师范大学)中文系。同年十月,供职于潞安矿务局。从壮别冀东家园,来到山西潞安这方热土算起,已经整整六十年了。我由青丝满头的毛毛小哥变成白发老翁,与潞安朝夕相处,见证了潞安一天天强大的奋进历程。
不悔园丁路
我以赤子之心回报潞安给予的培养和关怀。我始终恪守一条底线,那就是愿倾一腔心血,只讲奉献,不图回报,栽桃植李,勇为蜡烛,点燃青春照亮莘莘学子成才之路。从教二十余年,培养了一茬又一茬人才,可以说桃李遍潞安。
我不图回报,却经常得到回报,璀璨了我的人生。比如原潞安矿务局中学(现为长治十五中)六班学生王和岐,我不是他的班主任,也不是他的语文老师,只是教过他几节副课。他遵循“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”之古贤教诲,对我倍加尊敬,实在令我感动与欣慰。还有一位集团领导,初中时临时代过他几节语文课。然而,他谈及我,总是谦虚地对别人说我是他的老师。其谦谦君子之风,尊老爱幼之举,让我感动和难忘。花香不在多,室雅何须大。如是舒心铭记之事,还有很多。也正基于此,我不禁情涌于心,遂有一首《端正好》小令成焉。其词曰:
“不悔平生园丁路。艰辛业、除草松土。植桃栽李绿苗圃。果满枝、丰秋赋。盼求新林成梁柱。青春献、甘为红烛。呕心沥血不虚度。亮我他、成朱户。”
此词虽未发表,但我却十分喜爱,敝帚自珍,藏于箱底。这首小令,算是我为园丁这一段峥嵘岁月作的人生小结,也算是我对后贤不忘启蒙老师情愫的酬谢。
创办《潞安文艺》
一九八七年七月,我奉命调到局工会筹办《潞安文艺》。
万事开头难。一无办公地点,只好寄寓工会宣传部一角。二无编辑人员,只有我和后来的王顺庭二人。三是无办刊经验。四是缺少业余文艺创作者。总之,困难重重,压力很大。我与老王被逼上梁山,下了很大决心,一定要在一九八八年一月按期出版《潞安文艺》创刊号。
在那段时间里,我和老王既是主编、副主编、编辑,又是校对工和刊物发行员。在局党政和工会领导的大力关怀与支持下,在基层领导和业余作者的积极配合下,《潞安文艺》于一九八八年的春天与大家正式见面。
为把《潞安文艺》办得更贴近生活,让读者更爱看,使其真正成为广大职工家属的精神食粮和良师益友,我充分挖掘潜力,调动专业和业余编辑的主观能动性,使之内外结合,取长补短,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同时还鼓励他们走出办公室,深入矿区,广泛听取矿工、业余工作者和读者的意见和建议。随后,经过认真研究,《潞安文艺》先后开设了《煤苑群芳》《人生风景》《故乡情怀》《巾帼风采》和《文评沙龙》等栏目,大大充实和丰富了刊物的内容,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。
有春天的辛勤耕耘,必有金秋丰收的喜悦。几经努力,《潞安文艺》不仅在矿区占有一席之地,而且在外面也小有名气,受到了不少名家的好评。
请看下列摘抄——
山西社科院文研所研究员马乃骝先生,在给我的信中写道:“拜读许多佳作,觉得火热的矿山生活正是我国人民高奏‘四化’凯歌的写照。”
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副主任成善一先生,在给我的信中说:“《潞安文艺》内容颇有些特色,紧紧地与矿工生活连在一起,文章也短小通俗。”
《漳河水》编辑、诗人王广元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:“《潞安文艺》越办越好了。衷心希望你们的刊物兴旺如意。”
此外,《太行日报》社副总编辑王立成先生,长治作协主席沈玉琨先生和诗人郎丽宁先生,也称赞《潞安文艺》越办越好了。
苦恨年年压金线,为他人作嫁衣裳。
着眼于培养本土的文艺创作队伍,繁荣矿区文艺创作,进而使其作品走出潞安,走出娘子关,这是我一贯的奋斗目标,也是《潞安文艺》的光荣使命。
任重而道远。我将日夜兼程,不怕鬓染霜,头飘雪。
在《潞安文艺》创刊以前,我局不乏业余文艺爱好者。《潞安文艺》问世后,给业余文艺爱好者提供了一块不可多得的练兵阵地,使基层一大批业余文艺工作者脱颖而出,为尽快繁荣矿区文艺创作,活跃矿区业余文化生活,开了个好头。同时,也为业余作者的作品尽快走出潞安,奠定了基础。那些年,通过《潞安文艺》先后培养了基本业余作者三十余人,一般业余作者百余人。值得一提的有以下诸君——
原石圪节党委书记陈玉则先生,他的作品不仅经常在《潞安文艺》上发表,而且也经常于省内外报纸杂志上发表,出版了十几部佳作,成了名家,跻身于中国文坛,成为中国作协会员。
杨秀生先生,原为潞局中学教师,现为潞安开放大学校长,有长篇纪实小说《襁褓突围》等多部佳作问世。最初,他的文章散见于《潞安文艺》和《潞安矿报》(今为《潞安报》)。而后,几经努力,他走出潞安,于省内外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,很有影响,为潞安赢得了荣誉。
张丽玲女士,原为王庄煤矿职工,爱好文艺创作,起家于《潞安文艺》。坚持文学创作多年,成长为矿山女诗人,著有《黑眼睛》诗集。
从创办《潞安文艺》任首任主编到退休,长达十几年,为潞安做出了微薄奉献,令我欣慰,终生不悔。
我为潞安鼓与呼
一九五六年,我在河北省乐亭县二中上初中时,于《河北青年报》发表了第一篇《谁最可耻》的杂文,得了两元稿费。由于当时年幼,不知珍惜,原稿遗失,成为遗憾。从一九五六年算起,我坚持业余文艺创作,已长达多半个世纪了。
但让我最开心、最难忘、也最火爆的业余文艺创作黄金岁月,当是在潞安这块风水宝地了。
我没有谪仙的浪漫才华,没有苏轼的倜傥与豁达,更没有诗圣一丝不苟的功力,但我却有一颗热爱潞安、愿意为潞安鼓与呼的赤子之心。从供职到退休至今,在长达六十年的岁月中,我矢志不改,秃笔不丢,仍坚持创作。创作虽苦,但苦中有甜,让人回味无穷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粗略统计,我创作的诗歌、散文和杂文等已将近两千篇(首)了。其中,于地方公开刊物或内部刊物上发表的作品有一千余篇(首)。而最多的,也最让我自豪满意的当是讴歌潞安的作品了。
我在潞安安家落户有半个多世纪了。我生于彼,工作于此,成了一个地道的老西儿,醋味老翁。身为一个潞安人,为潞安之乐而乐,为潞安之忧而忧,当是责无旁贷,是应尽的责任与义务,不可敬而远之,做套中闲客。正源于此,我以文艺这种特殊形式,化成礼品,回报潞安这方热土哺育我成长的深情厚谊。这是我坚持文艺创作的动力与源泉。
在庆祝潞安建局四十周年时,我兴奋,我自豪,血涌于心,情醉于笔,仅用了三个夜晚,就草成了一首讴歌潞安的长诗——《潞安的昨天、今天和明天》。一九九九年,潞安建局五十周年,我用了一个月的业余时间,又写了一首长诗《潞安半世辉煌歌》。前一首发表于《潞安文艺》,后一首因为太长了,只发了一部分,只好藏于箱底。至于零星的诗作,那就更多了。
俗云:窥一斑,可知全豹。为此,现将两首小诗抄录如下,读者便可窥见我对潞安的情衷是何等痴情与深厚了。
不悔做煤人
入晋渡晨昏,
安家潞水滨。
矿风红壮志,
煤海绿初心。
井架家乡树,
天轮故里音。
酸甜风雨路,
不悔做煤人。
潞安人风流
潞安黄土地,
人美竞风流。
昨晚牵金马,
今晨驾核舟。
雄心红大业,
善策绿荒洲。
再借东风力,
航程做领头。
责任编辑:李世臣
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侯堡镇
网站内容维护:集团新闻中心
Copyright : 2013-2021 Chinalua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09009176号
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类信息,均为潞安化工集团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转载
晋公网安备 14042302000119号 51L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