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潞安化工集团网站 时间:2024-10-24 10:18:54
我出生于农村,是潞安改变了我的一生。1970年,我迈出山沟沟,来到石圪节煤矿。石圪节那时已经誉满全国,因连续多年在全国煤炭战线效率最高、成本最低、质量最好、机构最精干而被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。我怀着激动的心加入到了石圪节煤矿艰苦的生产一线大队伍中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煤矿生产工艺落后,当时用的是炮采工艺,全靠炸药崩煤,一锹锹往刮板输送机上送煤,再用无结绳绞车人工挂钩往上运输提煤,一个班下来要工作10多个小时,人都快散了架,才出数百吨煤,产量低安全还没保障。那时候上一天班,浑身黢黑,工友之间互相辨认不出,只得在工作服背后写上名字的最后一个字,升井时累得在罐笼里站着都能睡着。我这一干就是5年多,单位领导看我年纪轻肯吃苦,就提拔我为采煤班班长。1975年,矿上采购了80型采煤机,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,我们普采的活儿比以前轻松了,也安全许多。不久单位也开始对工资进行改革,实行计件工资,就是干得多挣得多。当时心里高兴啊,为了多挣钱我月月满勤,不肯休一个班,工资也拿到了当时的最高七十多元。
八十年代后,根据生产需求,矿上成立了综采队,普采队随之解散,我因工作需要被调入了三产采煤队,带领200多名工人专门去采边角煤。边角煤不好采,机械施展不开,主要靠我们人力开采完成。那段时间是环境最恶劣、活最不好干、安全管理最难的时期,我为了顺利完成队组生产任务,天天泡在队里,每天昏天黑地地忙。凭借着十多年积攒的工作经验,我带领的采煤队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事故,算是圆满完成了矿上交给我的任务。
石圪节地处山地,地势高低不平,为了方便工人们出行,矿上决定自己修路,在2003年我被抽调去修石圪节外环路。我带着300名新工人,秉承着“艰苦奋斗,勤俭办矿”的石圪节精神,在八个月内用最少的资金就把5公里的路修得平整宽敞,道路一直使用至今。
2004年,我被调入司马煤业公司,专职负责安全。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,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,我顿时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万事开头难,新矿的建立一切工作都要从头干起,那时我住在公司里,参与起草《司马煤业公司安全管理条例》《岗位员工现场操作规范》等规章制度,摸爬打滚了半年才理顺了工作。司马煤业公司早在建矿之初,就以建设“本质安全型、集约高效型、科技创新型、生态示范型、文明和谐型”的“五型魅力企业”为目标,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规范运作,我也得与时俱进,不能再以之前的老一套经验处理工作,于是年近五十岁的我又拿起了书本开始学习新的管理方法,纸上谈兵还不行,我得把这些好的精细化管理用到实处,那时试行了很多管理方法,之后不断改进完善,形成司马特色的管理方法沿用至今。
2014年,我退休了。回想我的职业生涯,发生变化的又岂止是工作环境、劳动强度,以及生产设备和安全管理的迭代升级,还有我们每个人的吃住行:井下的班中餐从一个烤馒头到丰富多样的热乎饭菜;职工澡堂从众人一池洗到干净卫生的淋浴;入井的工作服从自己洗没等晾干就得穿着再次入井,到现在后勤洗衣房统一清洗烘干;矿区的职工活动室、灯光球场、卓越广场……我感受到了潞安的巨大变化,我相信在潞安人的努力下,潞安的未来一定是灿烂的!
(李楠整理)
责任编辑:李世臣
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侯堡镇
网站内容维护:集团新闻中心
Copyright : 2013-2021 Chinalua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09009176号
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类信息,均为潞安化工集团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转载
晋公网安备 14042302000119号 51La